1.國有企業職工的大量下崗,客觀上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提供了上崗的機會。如果國有企業的職工不實行優化組合、適當下崗,大量的崗位將被占據著,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這種充實生產一線的新增勞動力將沒有機會競爭上崗。
2.三資企業、民營企業異軍突起,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渠道得到拓寬。盡管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部分三資企業,特別是一些全球跨國性大企業開始適度減員,但專業對口、有敬業精神及團隊作戰能力的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是可以被吸納到一些新興的三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生產一線充實操作工、技術員崗位,以及艱苦行業的技術崗位就業的。
3.國家實行產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的產業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帶來了新的就業機遇。當前,國家為增強國民經濟發展后勁,拉動經濟增長,大力發展能源、交通、農業、旅游、電子、建筑、汽車和服務性行業等產業。因此,中等職業學校只要面向市場,開放辦學,適時調整專業方向,拓寬專業口徑,培養出的應“市”人才將比較好就業。
4.隨著我國對外經濟合作的迅猛發展,一批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相繼成立,開展了以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方式的勞務輸出。近年來,我國的勞務輸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了不斷發展的勢頭,已逐步向多國家、多行業、多層次進行發展。對外勞務輸出人員已由過去的建筑、廚師、海員、針灸、護理、醫療、武術、園林發展到電子產品安裝、計算機軟件、航海、監理、工程技術人員等具有較高技能、知識的專門人才。
5.隨著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國內勞務交流、人才流動日益頻繁。許多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為盡快就業,將戶口留在原籍,檔案存在人才交流中心,去外地單位,主要是各類公司企業當一名合同制員工。
6.國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為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繼續深造提供了大好機遇。現階段,全國許多高等職業院校和職業技術師范院校,通過省或學校單獨命題考試,招收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進入全日制普通高校進行專科或本科層次的學歷教育,為學生“充電”,為就業鋪路。
1999年,國家專門新增了10萬名高職招生計劃,2000年用于發展這方面的教育的招生計劃又有所增加,而且各地也開始實行專門針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春季高考”。
7.“先培訓、后就業”已成為各地對用人單位招工招干的嚴格要求。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是通過正規培訓的專門技術人才,在這種招工招干的制度下具有一定的就業優勢。